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教育动态> 综合新闻> 正文内容

深耕教育实践,赋能专业成长——我校承办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一梯队(五期)名师培养对象(小幼组)访谈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0日 点击数:

深耕教育实践,赋能专业成长——我校承办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一梯队(五期)名师培养对象(小幼组)访谈活动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4月19日,南通市中青年名师第一梯队(五期)名师培养对象(小幼组)访谈活动在高师附小举行。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团团长王笑君,副团长郭志明、袁炳飞,秘书长祝杭斌,导师团董一红、朱秀芬、陈震导师参与了本次活动。邢娟、吴林飞、黄洁莉三位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进行授课、访谈。

课堂教学,彰显教学特色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本次课堂教学展示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吴林飞老师执教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来之不易的粮食》,吴老师以孩子生活中的剩饭剩菜为切入点,和孩子交流种子到食物所经历的过程,增进孩子珍惜粮食的意识。吴老师尊重学生主体,请孩子们从不同层面提出节约粮食的建议,并将小组的建议设计成宣传海报,上台展示,锻炼了孩子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做中学,从做中感,将珍惜粮食的意识厚植心间。

 

黄洁莉老师执教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生活离不开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采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体悟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黄老师还创设课堂情境,带孩子们共赴情境体验馆,分小组体验不同工作的任务,孩子们走下座位,沉浸式地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在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离不开劳动者,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平凡,都值得尊敬。

 

本校骨干教师包林玉和钱薇老师也分别执教了《来之不易的粮食》和《生活离不开他们》。

包林玉老师重视调动、丰富孩子的直接经验,她将种植工具和粮食带进课堂,教孩子们种植粮食的方法并亲自种植,在科普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珍爱粮食的意识。

 

钱薇老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的方式,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她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认识社会的多元性,理解每个职业都有其艰辛之处,培养感恩之心,使孩子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心中有爱的国家公民。

导师引领,助力专业提升

 

 

 

会课结束后,三位名师培养对象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理论主张,从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课题研究情况以及教学主张的初步思考等角度,进行了思考、交流和汇报。导师们就四节课以及三位培养对象所做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精准的指导。

 

王笑君团长表示这次的课堂展示,基本明确了未来教学的方向,体现了课标精神和理念,鼓励成员们持续发力,深入研究、思考、实践。王团长指出,教学主张概念的提出要有个体的独创性特点,要结合自己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做得最多的,最关注的,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初期,要尽可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向纵深拓展研,再不断丰满和健全,逐渐地成长和完善。

导师们为后期的研讨明确了任务,希望培养对象们在现在的基础上系统地研学和梳理,把课例和主张合二而一,在课堂研究、案例实践、课题申报上不断地思考和打磨自己的教学主张。

每一次的会课、访谈活动都是一次思想碰撞,教师的成长道路绝非坦途,它需要我们勇敢地迎接一次次的挑战,耐心地积累点点滴滴的经验,不断研磨自身技能。相信在导师团的引领下,老师们能够更加潜下心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我要分享到: